“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样能做到!”韦福刚说这句话时自信十足,掷地有声。 天空飘着毛毛细雨,记者赶到韦福刚的富宁县金属回收公司时,映入眼帘的便是韦福刚单腿支撑在地,双手扶着磅,在熟练地给一包包金属过秤。 不甘落后,他开始外出“流浪” 虽然家庭困难,但父亲还是送将近10岁的韦福刚去读书。韦福刚每天走两个半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家里没什么吃的,他的饭就是开水冲玉米面。他说那种滋味至今难忘,玉米糊糊揣到学校已经酸了,实在难以下咽。虽然条件艰苦,但韦福刚成绩优异,还是班里的班长。看着父亲被生活重担压弯了腰,每天吃着酸溜溜的玉米糊,读了两年书的韦福刚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他决定回家做农活,帮父亲减轻家庭负担。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回家后,韦福刚看到大人们在摘八角,他就趁人摘完,去捡剩下的,他靠捡八角卖了70块钱,这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这也是人生的第一桶金。韦福刚拿着这笔钱去广西那坡县进了一批酒曲拿到富宁卖,又让他小赚了一笔。 之后,韦福刚一直做些小生意,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1987年,在韦福刚正准备大干一场时,意外降临,他爬上高高的八角树摘八角不慎摔了下来,右腿留下了残疾,让他不能正常行走以及长时间站立。就算受伤,不服输的韦福刚也没闲着,腿脚不便,他就在家编竹凳子来卖。 1994年韦福刚结婚了,不甘心这么贫穷一辈子的他带着妻子及村上的几个年轻人到广东打工,成了村里第一批外出打工的人,这也是他口中“流浪”生活的第一步。因文化程度不高,也没什么技术,韦福刚认为自己在广东6年基本就是小打小闹,能解决温饱。之后,韦福刚又辗转到南宁,开始做蔬菜水果生意。 扎根家乡,他的拼搏有了回报 韦福刚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2002年年底,他家积压了很多废旧品,准备来年出货大赚一笔,结果行情不好,自己租的场地又要拆迁,不得不低价卖掉所有存货,这让他赔个精光,身上只剩300多块钱。但这并不能压倒性格要强的韦福刚,他找亲戚朋友借来7000元钱,瞄准时机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2007年,韦福刚积攒了一些财富,准备在南宁买房,妻子韦桂英说,村里人都叫你“流浪人”,咱们的田地那些都在老家,富宁才是咱们的根。“流浪”多年,何以为家,论心安处,终是家乡。就这样,韦福刚结束了南宁的生意,也结束了他“流浪”的生涯,举家回到富宁,继续做废旧金属回收生意。 几年打拼,现在韦福刚在富宁买了房子,办了自己的富宁县金属回收公司,请了4个工人,每年回收处理废旧金属达5000吨,在富宁金属回收行业可以算得上数一数二,利润相当可观。韦福刚自小家境贫寒,又遭受意外、身有残疾,但他从不服输,不等不靠不要,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勤劳的双手缔造了自己的“钢铁神话”,变身“钢铁侠”,改变了贫穷的命运,织就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记者:李云淑 郭韦 刘芳) (编辑:唐雪娇 排版:钟晓明 审核:侯佑琴)
请输入验证码